以前,我死去的家。東野圭吾.jpg

以前,我死去的家。むかし 僕か死んだ家


東野圭吾的作品,是因為小旭妹妹喜歡,所以才有所接觸。基本上都是小旭妹妹從學校圖書館借回來的,有些我會看,有些不看。

這次的這本《以前,我死去的家》( むかし 僕か死んだ家),是上班前很無聊,便當不小心太早做好了,所以才拿起來看的。結果不小心看得太入迷,上班差點遲到......


0看版圖


當期待成為控制、控制導致失控。一場宛如密室逃脫般、找尋自我的遊戲。


分隔線短

書名:以前,我死去的家むかし 僕か死んだ家

作者:東野圭吾

譯者:王蘊潔

出版社: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

著作完成日:1997年

初版一刷:2015年7月

初版三刷:2015年8月


。故事大綱。

分手了七年的前女友倉橋沙也加,突然與「我」聯絡,理由是她在父親的遺物中找到了一張地圖與一把鑰匙,她希望「我」陪她去地圖所指的地方,找尋她五歲以前,那一段空白的記憶。

靜止的時間、門上的十字架、牆壁上的畫......在這幢看似很久無人居住的白色房屋裡,兩人找到了各種線索,他們將線索拼湊起來,慢慢地拼湊出關於這個「家」的故事,似乎也漸漸喚醒那失落的記憶片段,一段不可告人的過去漸漸浮現。


簡易分隔線

故事中的故事-每個角色的背後

首先提一下故事的架構,故事是以第一人稱「我」去書寫。主要目的為找尋女主角「倉橋沙也加」的記憶,希望可以彌補沙也加一些所謂「不太對勁」的部分。主角與沙也加一同來到那幢在深山中、許久沒有人居住的屋子,並開始拼湊這幢屋子中,發生過的故事。

於是,主角自身的故事、沙也加現在的故事、沙也加過去的故事與房子的故事,串成了這部作品。


並非一定要待在裡面不可的密室逃脫遊戲

在兩位主角進入那幢白色屋子的時候,我就一直覺的好像在玩密室逃脫遊戲(之前玩過幾款手遊)。找到線索,然後離開房間,再到下一個房間,找到線索,然後離開房間,直到整個破關破完。(後來往前看了推薦序,發現推薦序也有提到這一點)

與密室逃脫不一樣的地方是,他是一場可以隨意進出的遊戲,隨時可以離開,留下來是自己的選擇。

書中的字字句句接讓我感到頗有壓力,不知道接下來會隨時出現甚麼,之後的故事又會多令人感到震驚。主角曾經幾次想要帶著沙也加提前「脫出」遊戲,是因為主角害怕那「或許無法承受的真相,但沙也加執意要留下來。

在序章中,主角提到:我和她都不知道那是甚麼東西,我們之所以去那裡,是隱約期待那裡或許有甚麼。我至今仍然不知道那到底正不正確。」(p.011) 找到了真相,到底是找到自我,還是迷失了自我,我想大概只有故事中的沙也加自己能夠判定了。


每個人都在為誰扮演著對應的角色

故事最一開始的序章就十分吸引人了。「一個月前,曾經是我父親的人通知我,我幼時住的那棟老房子要拆除了。這當然是他和曾經是我母親的女人在商量後決定的事。」(p.010) 這個「曾經」用的十分曖昧,意思是主角認為,現在這兩個人並非自己的父母?當然關於這一點,在故事的後面就見分曉了。

每個人都在為另外一個人扮演著對應的角色,當面對父母時,我們知道自己是兒女,所以在父母面前與在朋友面前,各種行為、態度與反應都會不同。這個故事中的「扮演」十分沉重,不管是主角面對自己的父母時,那種莫可奈何的「扮演」,或者是倉橋沙也加的父母面對她時,那種隱瞞、沉默的「扮演」,又或者是曾經住在那幢白色房屋裡的男孩佑介,把爺爺叫成爸爸的那種看似自然卻又不自然的「扮演」,每種扮演都讓我感覺十分沉重。

先說主角吧!主角幼時因為父母離異,交由養父母收養,養父母並非自己的親生父母,是在主角中學的時候知道的。後來主角的親生母親希望將孩子接回同住,於是生母與養父母間展開了一場孩子的爭奪戰。最後,主角選擇留在養父母身邊。但是他卻對於「扮演」他們的兒子趕到煩躁,甚至認為演這齣戲十分疲累,這樣的他並非不是不感謝養父母,我認為這只是對於自身存在的一種疑問。因此,他親近了與他有點相似的沙也加。

沙也加沒有幼時的記憶,這件事是在主角與她分別後七年才知道的,也是一切事件的起源。主角與沙也加會一同前往那幢白色的屋子,就是為了找到與沙也加記憶相關的線索。然而,這樣的找尋卻意外的發現了沙也加的父母那不為人知的秘密。親子的扮演遊戲,到底是快樂還是痛苦?

把爺爺叫成爸爸的御廚佑介,那種在控制之下、被洗腦的扮演,基本也是可憐的。這一整個故事,大概可以說從「御廚啟一郎」(佑介的爺爺)開始的吧!在書中主角曾對沙也加說「這一點正是這個家庭悲劇的根源。」(p.194) 啟一郎在認為教育自己的兒子失敗以後,把希望寄託在孫子佑介的身上,並且讓佑介從幼年時期就叫自己爸爸,於是,後面一連串的事件就是從這裡產生的!


期待、控制與失控

就像一般的父母一樣,御廚啟一郎對自己的兒子也有所期待,期望兒子跟自己一樣能夠走上法律界這條路。然而,兒子卻無法如他所期待,年年司法考試都落榜,最後,御廚啟一郎只好放棄了。於是,他將希望投入自己的孫子佑介身上,他嚴格的指導佑介,讓佑介稱自己為爸爸,他希望能夠看到佑介成功,但最後自己卻先離開了人世。

解開這一切謎團的關鍵來自於佑介的日記。佑介在日記中稱自己的爺爺為爸爸,一度讓兩位主角產生誤會,但兩位主角卻從其他線索中發現了這項驚人的事實,也就是導致這一切悲劇的來源。啟一郎期待自己的兒子成為與自己一樣優秀的人,因此千方百計控制他,然而卻失敗了,於是,他改由控制自己的孫子,而這次的控制看似成功,卻導致了一切失控。

啟一郎死後,佑介的親生父親,也就是啟一郎的兒子回到了這個家。我認為,在最開始的時候,他是期待與自己的兒子能夠親近與熟絡的,殊不知佑介在啟一郎的教育下,變得看不起自己的父親。感到絕望的父親,開始對自己的兒子動粗,並虐待自己的女兒。其實,這個父親是知道兒子的喜好的,他曾經寄兒子喜歡的玩具作為禮物,但卻被啟一郎責罵。他同時被自己的父親與兒子鄙視,也難怪最後不斷的沉淪。(我在想,能夠忍受這麼控制狂的啟一郎,並且多次為啟一郎參加司法考試,最開始的他應該不是甚麼太壞的人才對)

而他的沉淪導致了一切失控。


找尋自我或迷失自我

沙也加想要找到失去的記憶,與自己有虐童傾向有關。沙也加曾多次虐待自己的女兒,並且感到痛恨自己的女兒,而她認為這或許跟她失去的、她的父母不願意跟她提起的那段記憶有關。

許多有虐童傾向的家長,是因為兒時也曾經受到虐待,然而沙也加卻對這樣的事情沒有印象。

在前往白色屋子後,沙也加的記憶的確慢慢恢復了,但找回了記憶中那些失落的片段後,到底是找到了真正的自己,或是迷失了方向?當發現「我」並非一直以來自己扮演的「我」時,大概感到困惑吧!縱使得知了自己真實的身分,卻好像迷失了一部分的「我」,這個「我」,又似乎從來不曾存在。

「以前,我死去的家」,整個故事看似具象卻又抽象,沙也加曾在那個家死去,就整個事實來說,這是一件具象的事。但假若對於女主角「倉橋沙也加」這個存在本身,那種死去大概是抽象的吧!就像主角陳述的:也許我也在那個老家死去了。小時候的我死在那裡,是不是一直等待著現在的我去迎接他?(p.267) 這種自我的死去,與肉體的死去相比,真的抽象了點。


最後,沙也加寫下這段文字給主角:「我相信我就是我,不是我以外的任何人。」(p.267)

假若這句話是真心的,那也未必不是一個好的結局。


分隔線短

+相關文章+

【閱讀】《情書 ラヴレター》,岩井俊二。略帶哀傷的幸福

【電影】風起(風立さぬ)。讓夢想飛向天空

分隔線短

01Weebly02Plurk03Instagram04Facebook

arrow
arrow

    哇喜花兒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